Intel 在距今一年前,宣布推出结合 Intel CPU 搭配 AMD GPU 的 Kaby Lake G 处理器,希冀带来更高效率的高性能处理器搭配高性能 GPU 组合,并可让散热机构更为简化,而在今年,虽在笔记型电脑平台还是罕见,不过
Intel 在距今一年前,宣布推出结合 Intel CPU 搭配 AMD GPU 的 Kaby Lake G 处理器,希冀带来更高效率的高性能处理器搭配高性能 GPU 组合,并可让散热机构更为简化,而在今年,虽在笔记型电脑平台还是罕见,不过 Intel 自家的迷你準系统 NUC 也推出搭载 Kaby Lake G 的版本,这次要介绍的 NUC8i7HVK 就属于其中的最高规格版本。
NUC8i7HVK 採用类似 NUC6i7KYK Skull cayon 的造型设计,较偏向长方形,有点像是书本的大小,而非一般 NUC 的方正外型,然而虽与 Skull cayon 相似,不过 NUC8i7HVK 的内里可没这么简单,毕竟 Skul cayon 仍是一颗标準的 Intel H 系列处理器,但 NUC8i7HVK 所採用的是具备 i7 处理器与 AMD RX VEGA M GPU 的 i7-8809G 。
虽然是迷你系统,不过 i7-8809G 可不是甚么省油的灯,由于整合高效能的 CPU 与 GPU ,其耗电量达到 100W ,故原厂搭配了一颗几乎与主机一样大的变压器,严格来说可以把这套準系统视为没有萤幕、键盘、触控板与内建电池的高效能电竞笔电看待,而 Intel 也强调藉由高度整合的 i7-8809G ,可比採用独立方案的平台更省电一些。
i7-8809G 的真身,可说是基于 i7-7920HQ 的变种产品,从官方的资讯,两者皆为 4C8T ,基础时脉为 3.1GHz ,可 Boost 到 4.2GHz ,同时具备 8MB 快取记忆体,搭配的原生 GPU 为 Intel HD Graphics 630 ,但最关键的是透过封装技术,再将来自 AMD 、具备 4GB HBM 记忆体的 Radeon RX VEGA M GH GPU 与其嵌合在同一颗晶片座上,并具备 100W TDP 。
严格来说, i7-8809G 可视为一颗 7-7920HQ 再搭配一张 Radeon RX VEGA M GH 的解决方案,也保有独显与内建显示的切换功能,但以实质意义而言,由于将两颗 DIE 配置在同一颗晶片基座上,使双方的通道更短、更直接,同时亦可将散热片的位置集中靠单一散热点处理,不用像传统 CPU 与 GPU 独立设计至少需要两处散热接触点。
由于是属于準系统套件, NUC8i7HVK 套件需要自行搭配记忆体与储存,由于空间上的考量, NUC8i7HVK 搭配的是笔记型电脑用的 SO-DIMM 封装 DDR4 RAM ,储存则是透过 M.2 形式,而此次搭配的是宇瞻的电竞级 NOX 暗黑女神 8GB x 2 DDR4 RAM ,以及 WD 的 1TB Black NVMe SSD 。
WD 的 Black NVMe SSD 先前已经介绍过,可具备 3,400MBps 的读取与 2,800MBps 的写入性能,至于 NOX 暗黑女神记忆体强调与 Intel 平台可完美相容,记忆体颗粒为特挑,并可支援 Intel XMP 2.0 ,此次使用的是两条 8GB 的 DDR4 3000MHz , CL 为 18-20-20-38 ,考虑到长时间运作的稳定性,仅单纯开启 XMP2.0 使用。
为了将 RAM 与 SSD 放入机身,首先还是照官方说明把上盖的四根六角螺丝转下,就可看到下方的导光片与金属上盖,要将导光片下 LED 的排线(黑色)移除后才能把整个金属上盖取下,进行内部组件的安装。
把金属上盖取下后,可看到基本格局,包括两条可用的 M.2 插槽,两条 SO-DIMM 记忆体插槽,并可看到散热器背面的强化底板,另外右侧虽可看到整合电源的 SATA 插槽,不过 NUC8i7HVK 内部并未有可装配 2.5 吋硬碟的空间,除非将上盖进行破坏性改装(就是在塑胶壳挖一个孔)并把硬碟连接在外面,否则以原本的设计是无用武之地的。
既然都开了上盖,笔者索性就设法持续拆下去,但要注意的是 NUC8i7HVK 的结构其实不太好拆, PCB 的固定除了螺丝以外,在几个 I/O 处也透过金属机构固定,需要用手指或是工具将这些机构撑开,奉劝除了吃饱太闲不然还是不要继续拆下去…,另外也由于机构较为複杂,笔者实在不太敢把散热器拆开,故就未拍摄 i7-8809G 本体。
可看到作为主动散热风扇的是两个台达的风扇模组,风扇本身并未固定在散热器上,而是安装在底板上,而 i7-8809G 的散热模组则是一个 T 字型的设计,透过均温导热版把热度传送到后端的金属鳍片,鳍片本身也有些许厚度,另可看到南桥晶片并未覆盖散热片,不过这对近年南桥晶片的发热量不高的情况是相当正常的。
NUC8i7HVK 的 I/O 以一台微型系统可说相当丰富,甚至丰富过头了,后方具备两个 ThunderBolt 3 ,四个 USB 3.1 5Gbps,两个乙太网络,一个 HDMI 2.0a 与两个 miniDisplayPort 1.2,前方则包括红外线遥控器(需在 UEFI 开启功能), SDXC 槽,一个 USB 3.1 5Gbps ,一个 USB 3.1 10Gbps ,一个 HDMI 2.0a 与一个基于 Type-C 的 USB 3.1 ,另外前后的 3.5mm 端子可构成前后环绕声道输出以及具备光纤输出。
要留意的是, NUC8i7HVK 的初版 UEFI 可正确的辨识如 Samsung 或是 Intel 的 NVMe SSD ,但像是笔者这次搭配的 WD Black NVMe SSD 则因不明原因在预载的 UEFI 无法被视为开机磁区,不过在 UEFI 层却能被辨识,而这问题须只要 UEFI 升级到最新的版本就可解决。
性能表现方面有些超出笔者的预期,若以 FullHD 的解析度输出,在多数的游戏开启中等到高效能都已经有相当优秀的表现,这也拜 i7-8809G 的 CPU 本身的时脉就不低,毕竟在一般游戏的资源分配, CPU 时脉也很容易影响到游戏性能,而 Radeon VEGA M GH 的图形效能也能够达到游戏级所需的性能。
像是笔者透过 GTA V ,并将画质等特效开启到约中等,在 GTA V 的测试项目都能够达到 60fps 以上的稳定性,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可媲美中阶桌上型电脑,虽然说自组电脑有着更低的成本,不过体积方面就无法像 NUC8i7HVK 般的小巧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毕竟散热设计属于笔记型电脑的变形,在持续高负载的情况还是会将核心温度逼到近百度。
以当前市场最接近 NUC8i7HVK 的竞品,应该属华擎搭配 NVIDIA MXM GPU 的 DeskMini 系列,不过两者还是有所不同, DeskMini 是搭配标準的桌上型电脑处理器,同时需要自己选择散热器,功耗也高出许多,但换来更好的性能与内部可安装更多储存装置(与可搭配 2.5 吋硬碟)的可能性,应该视为更进阶的版本。
就事论事, NUC8i7HVK 以性能以及价格衡量的投资报酬率绝对无法称得上划算,但它的优点就是在有限的体积具备一定程度的效能表现,除了娱乐外亦可负担一定等级的影像编修、 3D 绘图(基本上就是一台中高等级电竞笔电的水準);至于储存的问题,则可考虑透过 Thunderbolt 3 或是 USB 介面搭配外接硬碟解决无法内接 2.5 吋硬碟的情况。
不过以当前 AMD 与 Intel 的情况,似乎很难预料像是 i7-8809G 这样的跨品牌合作产物是否会有下一代,毕竟这项产品发表不久, Intel 就挖角了原 AMD RTG 部门的 Raja Koduri ,并由其负责 Intel 旗下 GPU 的发展,恐对双方的合作关係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,加上 AMD 推出 Zen 架构后双方在 CPU 的战火也越演越烈,不无可能成为空前绝后的合作案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墨半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3moban.com/21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