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传统脑部和脊椎手术常让不少病患及家属闻之色变,且逐渐朝向微创甚至无创的治疗方式发展呢?这是因为人体的大脑、脊椎是中枢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区块,而中枢神经细胞,是人体内再生能力最差的细胞,一旦受到伤害便难以恢复,导致手术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。
为什么传统脑部和脊椎手术常让不少病患及家属闻之色变,且逐渐朝向微创甚至无创的治疗方式发展呢?这是因为人体的大脑、脊椎是中枢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区块,而中枢神经细胞,是人体内再生能力最差的细胞,一旦受到伤害便难以恢复,导致手术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。
以传统开颅手术来说,除了术前须先经过剃髮、翻开头皮、锯开头骨等繁複的準备动作,易造成大面积伤口外,在开刀过程中需藉由铁勾「勾脑」,以专门器械将正常脑部组织勾开,增加手术视野的同时,又必须避开重要的神经部位。这样的过程就好比在大脑里玩「电流急急棒」般,相当考验医疗团队的经验、技术、精神及体能状态。即使近年来有手持导航的辅助,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术后出血或脑水肿的发生,甚至导致不可逆的脑神经破坏。
不只脑部手术,传统脊椎手术也存在许多易忽视的风险
至于传统脊椎手术,在人工植入椎间盘、骨架、骨钉等过程中,还有损伤脊髓中枢神经,併发肢体麻痺、动作及感觉功能丧失、瘫痪等症状的可能。为了减少上述难以挽回的神经损伤发生,在传统脊椎手术过程中,医护人员相当仰赖X光的辅助,来反覆确认手术位置是否正确,过程中无形也让患者与医师暴露在过量的辐射线伤害之下。
除此之外,脊椎手术在背部划开大刀,大幅度地破坏肌肉与韧带、骨骼组织,产生大量出血及巨大伤口,术后恢复期长,连带拉长住院时间以及回诊次数。
脑部和脊椎手术新突破:手术机器人提供「精準微创」治疗新选择
为了降低传统脑部和脊椎手术的风险,减少对中枢神经的伤害,近年来医界积极研发相关医疗科技技术,盼能提供患者更多元的治疗选择。脑脊椎手术机器人,便是「精準微创」手术的科技结晶,结合了机器人手臂与3D影像定位的优势,为脑部、脊椎神经手术带来崭新突破。
搭载医疗科技应用的脑脊椎手术机器人,能在手术前预先规划好安全的开刀路径,并于手术进行过程中透过光学全自动导引机器人手臂系统,以及即时3D影像,使机器人手臂完全按照术前规划,协助医师执行手术,让手术变得更快、更精準。同时,因为机器手臂可以在伤口较小的状况下,深入身体组织进行手术,进一步达到缩小伤口、减少出血、降低併发症、缩短恢复期的好处。
术前计画+光学全自动导引机器人手臂,有助避开脑部危险区域
以脑部手术来说,可以实际运用在血块清除、肿瘤切除、肿瘤切片、水脑症引流手术、帕金森氏症深脑刺激术、癫痫立体定向脑电图、经鼻内视镜颅底脑下垂体切除手术等超过80%的术式。
更能透过「术前计画」提前避开脑部神经危险区域,且在光学全自动导引机器人手臂系统下,精準重现手术路径,减少手术流程、时间,提供给医事人员更大的工作範围及空间,且在稳定持械下,有助大幅降低医师的手术疲劳。
脑脊椎手术机器人同时还能在「术中设定」开启手臂控制系统,以0.1mm大小的极精密模式移动,对手术深度与速度进行控制,可提升手术安全性及準确度。
3D影像定位+即时动态导航追蹤,脊椎手术下刀更精準、位置零误差
传统脊椎手术造成神经损伤等各种风险的机率可能高达30%,而脑脊椎手术机器人,透过机器手臂协助,不但相较人工手持导航,更能稳定持械、减少手术中的晃动。
在动态呼吸追蹤功能辅助下,更能随着病患呼吸,自动调整机器手臂的座标,有助减少移动误差,提升下刀位置、骨钉置入的準确度,达到计画位置与开刀位置零误差的效果。尤其,在即时3D影像定位的协助下,更能降低传统脊椎手术需透过X光重複确认开刀位置的需求,减少患者和医事人员接触的辐射剂量达50%。
不只降低神经受损,更有助提升患者术后生活品质
开刀无法重来,每一次手术都是医师与病患彼此努力的结果。相较于传统脑部和脊椎手术,可能导致的潜在神经受损等併发症问题,在脑脊椎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,除了能避免上述情况发生。因微创手术,快速、精準的优点,对骨骼、肌肉、组织的破坏较少,病患术后伤口自然也较小,出现併发症的机率也较低,且在出血量降低、疼痛感减轻下,恢复速度自然也较快,故能显着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数,让病患更早找回活动力、减少回诊次数、术后生活品质也能得到大幅提升。
资讯来源:友信医疗集团;文:关键评论网媒体集团广编企划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游杰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3moban.com/5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