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 Intel 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把消费级产品转移到 10nm 製程,此次解禁的第 11 代 Core Rocket Lake-S 感觉产品定位略为尴尬,然而单纯就技术的里程碑, Rocket Lake-S 却也是将 Intel 在 1
虽然 Intel 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把消费级产品转移到 10nm 製程,此次解禁的第 11 代 Core Rocket Lake-S 感觉产品定位略为尴尬,然而单纯就技术的里程碑, Rocket Lake-S 却也是将 Intel 在 14 奈米製程、架构设计发挥到极致的末代奇美拉,此次则是取得其中的 i9-11900K 以及 i5-11600K 进行性能测试,一探在採用新 CPU 架构带来的惊人表现。
▲ i9-11900K
虽然 Rocket Lake-S 给人过渡期产品的感觉,毕竟是以 Intel 当前的 14nm 工艺,导入 Intel 首代 10nm 架构的 Ice Lake 平台的 Cypress Cove CPU 架构,搭配新世代的 Xe GPU ,同时导入 PCIe 4.0 新介面,是犹如奇美拉般的混合体世代。
▲ i5-11600K
不过也因为 Intel 当前面对 Skylake CPU 架构在 14nm 上行之有年、最高时脉也遇到瓶颈,改为 Ice Lake 的 Cypress Cove CPU 架构设计,促使 Rocket Lake 虽在最高时脉并未突破 Comet Lake 的 5.3GHz ,性能仍旧能提高的原因,官方公布在 IPC 比起 Skylake 架构提高 19% ,整体来说是极大的进步。
▲架构融合 Ice Lake 的 Cypress Cove CPU 架构、 Tiger Lake 的 Xe GPU ,但以 14nm 製程生产
也由于导入 Cypress Cove 架构, Rocket Lake-S 也具备与 Ice Lake 、 Tiger Lake 的 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 / DL Boost 技术,藉由架构中整合 AI 硬体加速,搭配如 Adobe 等支援 DL Boost 的影音软体,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能耗
▲ Xe GPU 在历代 Intel 的 iGPU 已相当出色,但毕竟是个 iGPU …
同时虽然桌上型内建 GPU 性能多数非消费者关注焦点,不过 Rocket Lake 导入 Intel 新世代的 Xe GPU 架构,但相较笔记型电脑用的 Tiger Lake 规模小了许多;导入 Xe GPU 带来的影响并不单纯只是为了提高整合 GPU 性能, Rocket Lake 即使是搭配独立 GPU ,仍可自 BIOS 设定使用 Xe GPU ,此时可将视讯串流的转档转由 Xe GPU 所具备的 QSV / Quick Sync Video 技术进行快速转档,进一步降低 CPU 或独立 GPU 转档的负担。
另外, Rocket Lake 亦在 I/O 部分迎头赶上,具备 20 条 PCIe Gen.4 通道,只要搭配 500 系列晶片组,即可在储存、显示卡搭配新世代产品使用,尤其是今年微软预定释出 Direct Storage 技术,较高频宽的 PCIe Gen.4 技术也能使硬碟内的游戏材质传输到 GPU 更为直接与迅速,解放过往受限于 CPU 的游戏加载速度;而从消费者体验部分,此世代的 Intel 500 系列主机板也多具备 Thunderbolt 4 介面,除了作为内建显示的 DisplayPort 输出介面外,此项技术对于有连接外部高速储存装置的消费者相当便利。
虽然架构、性能与机能有所提升,然而毕竟 14nm 发展至今已经是巅峰, Rocket Lake 仍不得不做出取捨,对消费者帐面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i9 再度自 10 核心回到与 i7 同级的 8 核心,等同此世代的 i9 与 i7 除了时脉以外的差异, i9 具备独有的 Thermal Velocity Boost Technology ,能在散热器解热能力允许下自动达到更高的单核 5.3GHz 、全核 4.8GHz 时脉表现。不过也因此, Rocket Lake 的 K 不锁频版本的 PL2 TDP 达到 251W 之高。
为了与同为 8 核心的 i7 差异化, Core i9-11900K / i9-11900KF 针对多工还具备称为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的模式,此模式是对应真实环境高负载多工所设计的 Boost 模式,此模式能够在散热、供电允许之下自动提高第三核心的时脉,能够使第 3 核心到第 8 核心最高提升至 5.1GHz ,不过毕竟届时会产生相当大的发热与功耗,对于散热器的持续解热能力是严苛的挑战。
PCie 4.0 x4 M.2 储存性能表现
▲ i5-11600K 搭配 ROG Strix Z590-I 与三星 980 Pro 测试结果
▲ i9-11900K 搭配 ROG MAXIMUS XIII HERO 与三星 980 Pro 测试结果
此次笔者分别把两款处理器以不同的平台进行测试,由于部分零组件有限,储存一率与 WD Black SN-750 1TB 作为主硬碟,另 PCIe 4.0 储存测试则以 Samsnug 950 PRO 1TB 。在两个不同的平台测试 980 EVO 与第一条 PCIe Gen.4 x16 的效能与先前在 AMD B550 平台测试的预期值差距不大,对于需要高速储存设备的使用者亦终于可选择 Intel 平台。
测试平台简介
▲此次使用的测试零组件
▲ HyperX Fury DDR4-3200
▲三星 980 Pro PCIe 4.0 SSD
▲ WD_Black SN750
其中 i5-11600K 搭配 ASUS ROG Strix Z590-I ,记忆体选用 8GB x 2 芝奇 DDR4-3600MHz 皇家戟,配合 NVIDIA RTX 3060 Ti ,散热则是使用 Coolermaster Hyper 212 Black 风冷加装后方第二风扇; i9-11900K 装载在 ROG MAXIMUS XIII HERO ,记忆体则是採用 HyperX FURY DDR4 3200 32GB ,搭配 ROG-Strix 3080 White Edition ,散热则是使用 Francial Design 的 280 水冷。
i5-11600K
▲ i5-11600 平台採用风冷搭配 ITX 环境
▲ CineBench R20
▲ CineBench R23
▲ CPU-Z
▲ 3DMark
▲ PCMark
▲ i5-11600K 游戏测试表现
虽说以规格论, i9-11900K 肯定是 Rocket Lake-S 效能表现的王者,然而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, i5-11600K 或许对玩家是更亲民且效能依旧充裕的中庸之选,可看到 i5-11600K 相较上一代 i5-10600K 无论是单核心或是多核心的效能皆有杰出的表现,且对上三世代前的旗舰 i7-8700K 更是全面辗压。
▲ AI OC 得到的结果
▲ CineBench R20 超频表现
▲ CineBench R23 超频表现
▲超频后对于 TimeSpy 的 CPU 得分也略微提升
▲较 Z490-I 更大的散热片有助 PCIe 4.0 SSD 降温
此次虽是透过千元左右的风冷散热器加装第二风扇,不过于裸测环境中利用华硕的 AI 超频,则仍能看到单核心与多核心在超频后的性能增长,这也意味着纵使是装机使用,只要搭配解热能力更高的散热器与正确的风道,仍能达到良好的基础超频与解热效果,对于处理影像转档等应用有显着的帮助。
i9-11900K
▲ i9-11900K 搭配 280 水冷与 ATX 环境
▲ CineBench R20
▲ CineBench R23
▲ CPU-z
▲ 3DMark
▲ 游戏类成绩
i9-11900K 面对前一代旗舰 i9-10900K 就有点微妙了,新架构确实提高单核心表现,但多核测试则难以弥补物理性少了两个核心的影响,不过若是以游戏玩家的角度,则 i9-11900K 显然是比起 i9-10900K 更好的选择,毕竟当前的游戏难以发挥道超多核架构的优势,架构上改善带来的游戏效能提高仍相当显着。
▲ AI OC 的结果, 3 核 5.3GHz 、 6 核 5.2GHz 、全核 5.0GHz
▲ CineBench R20 AI 自动超频
▲ CineBench R23 AI 超频
▲一般测试的温度约落在 70 度附近
▲ Crosshair VIII Hero 的大型散热片会阻碍第一条 PCIe X16 介面卡的拆装…
▲下方的电竞之眼发光会被 3Slot 的显示卡挡到部分,不过若採用显卡直立安装应可透出
而透过搭配 280 水冷散热器,开启 AI 超频后虽然单核心 Boost 仍卡在 5.3GHz ,故在单纯的单一核心测试与未超频前差不多,但能够达到 3 核心 5.3GHz 、全核心 5.0GHz 的时脉,能够为多核心运算以及能活用多核心优势的应用程式、游戏提供明显的效能增长,只不过由于发热、耗电也会进一步提高,这也是超频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小结
▲ Rocket Lake 可说是将 Intel 14nm 製程发挥到极限的末代猛兽,但亦不难感受用电力、发热换取性能的情况
从测试数据不难看出一些端倪,亦即 Intel 用于当前 10nm 的 Tiger Lake 的 Willow Cove 有多优秀,虽然 Rocket Lake-S 比起 Comet Lake-S 的核心性能确实有显着的增长,不过从单核心的执行性能, 28W TDP 的 Tiger Lake 展现更出色的能源效率,不过毕竟 Tiger Lake 当前产品线仅有 4 核心,多工的性能仍不及桌上型平台。
从结果来说, Rocket Lake-S 世代整体仍较 Comet Lake-S 有显着的性能提高,尤以 i5 与 i7 系列都能较前一世代与竞品同级产品来的出色,唯独以需要多核协作的情境, i9-10900K 毕竟为 8 核心设计,在多工层面面对对手在消费级平台投入最高 16 核心的情况下较为不利,甚至不及 10 核心的 i9-10900K ,但如果是以少于 8 核心的应用与游戏,则 Rocket Lake 整体战力确实有显着的提高,也符合 Intel 将其定位在追求极致游戏表现平台的世代。
▲虽然应该大喊”今天的我没有极限”,不过从架构、耗电、性能来看应该是末代 14nm 製程的极限了
虽从客观冷静的角度, Rocket Lake 可说是面对 AMD 步步逼近之下的过渡期产品,以榨出 14nm 製程的极致搭配原本用于 10nm 製程的核心架构与新世代的通道技术,最终的结果就是现在所看到的 Rocket Lake-S ,虽然时间点有点尴尬,但在竞品平台大缺货、效能又确实比 Comet Lake-S 提高的情况下,若当前需要一款高效能游戏桌上平台, Rocket Lake-S 也是目前最佳解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天哥谈天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3moban.com/8794.html